“将去未去”意味着应该退出历史舞台而又未退出历史舞台的社会现象🧑🏿💻。
我国中小学教育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为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奠定了厚实的人力和人才基础。在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强国”转型的变革中,教育理应起到先导性作用🧓🏽。但是🗄,由于历史的惯性👩🍳,我国甚至全球的基础教育🕋,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变革尚未能如愿实现。
技术将引领教育变革
当下👨👦👦🚋,科技改变了各行各业🍗🙇🏽♀️,但学校或许是这场科技革命没能席卷的最后一个角落🥜。
任何人只要仔细地观察都会发现:今天的课堂,传授的都是昨天的知识🧗♀️,今天的知识还没有编进教材,更不用说走进课堂。但我们却希望培养面向明天的人才,希望他们能引领明天社会的发展🏊♂️。在知识呈指数级增长的时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培养学生时🧑🏽🔬,必须考虑如何适应时代。这也是我们今天特别强调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智能化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教育部已经发布一系列文件👷🏼♀️,重点聚焦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智能化。上海对教育信息化也有高度认识。2014年🫵,本市发布《基础教育信息化蓝皮书》,用了两个“最”:第一💂,技术第一次走上了教育改革的“最前台”🕵🏿🖼;第二,“最根本”,即技术带来的变革是根本性变革,不是表面的肤浅变革。这两点都表明技术将成为教育变革的引领,将从根子上改变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今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特别强调👳:“实施全民智能教育,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游戏的开发和推广🎳。”这段话意味着我们要鼓励🥝、引进、利用社会力量提升我国基础教育质量🧍🏻♀️。
教育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今年7月✍🏻👨🏿🎓,受教育部科技司邀请👨🦳,笔者参与了全国160个地区学校教育信息化试点的现场评审工作🧜🏻♂️。评审发现,一大批试点单位借助于教育信息化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成效显著。华东师大慕课中心成立四年来,从全国名校征集了两万余件优质微视频,满足了部分资源缺乏型学校的需要🧍。
但是教育信息化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从全国来看,教育资源共享离设想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师不愿意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数字化。要知道,有些教师确实害怕信息化会抢走他们做家教的“饭碗”🧑🏻💼。
其次,每个县市都建有自己的一套平台🙇🏽♂️。我国有2800多个县级单位⛺️,如果建2800多家教育资源平台与管理平台🏠,那要花多少钱?如果由国家相关机构牵头👴🏽,精心打造一个平台,由各地分享📗,那么这两者成本相差有多大?
而且🌳👭🏻,客观上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教育刚启动👘。我国教育产品的生产商与供应商数以万计,他们是否提供了适合学校实际需要⛹🏽♀️🎵,能够解决学校痛点、热点问题的软件与其他产品? 如果教育产品的供应商都自娱自乐🎑,那很难受学校欢迎👨👧。所以,打通这样一个“肠梗阻”🌬,使之更好地促进基础教育在信息化时代更健康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中小学重在培养创新精神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STEM (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研究中心的支持下🏃♂️➡️,STEM教育发展共同体已经开发出一个“MOOS”(Massive Open Online Study🧍🏻♂️,即大规模在线研究性学习)平台,旨在让学生如“着魔般”学习🏃🏻♀️➡️,让学生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让学生学会像工程师一样创造,让学生学会像艺术家一样创作,为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创新强国”奠定厚实的人才基础👳🏼♀️。
“MOOS”基于学生兴趣🪺🐧,是以项目设计和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在线开放课程。Study在英文中既有学习又有研究之意🖖🏽,因此称作研究性学习是恰当的🥮。
研究即创造知识🏊🏿,应当是大学的功能💅🏽,中小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中国的老师,尤其是中小学老师非常智慧,在传授知识方面无与伦比🚞。但是当谈到创新人才培养的时候🎃🚭,我们还有差距🛐,还需要努力🖐🏿。“MOOS”鼓励学生基于问题和项目进行学习😔。不可否认🧚♂️,这有一定难度。从全球来看,最大的困难就在于缺乏具有跨学科综合素质的教师,所以师范教育必须改革🤴🏿。
在跨学科研究性学习中鼓励学习奇思妙想
教育信息化的另一问题是🥝:缺乏对跨学科教育的研究。教师们都知道,学生只有读完小学才能读初中🕢,读完初中才能读高中,这是阶梯。跨学科的STEM教育或者项目学习💆🏼,其实也有阶梯,只有拾级而上🦹🏽,学生才能成功👩🦼➡️。
项目学习,人们必须考虑四个因素🟡:学习任务与目标💪;学习内容,即完成这个任务学生需要掌握的背景知识🚣🏿♀️;学习的途径与方法;学习结果。
接受性学习是把学习任务与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的途径与方法👭、学习结果都告知学生。然而,把结果直接告诉学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但是👗,如果老师只告诉学生需要完成一项任务,大多数学生事实上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学生需要一个“学习的阶梯”🍽。
“学习的阶梯”包括三个层级: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与目标🔒,掌握必要的背景知识与探究的手段与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的结果;
二💌🦧、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与目标,掌握必要的背景知识含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最恰当的探究手段与方法,并通过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与目标,然后去寻找完成任务必要的知识,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最后在实践中获得科学的结论🫱🏽🧑🧒。
学生学习需要循序渐进🌜,需要台阶,急于求成是不现实的。尊重事实、尊重规律,教育才能取得成功💃🏽。
在跨学科研究性学习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这个过程🧖🏿♂️,比奇思妙想的结果更为重要🧔🏿♂️。
同时,我们更要鼓励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学生需要读书🛬,要掌握知识和技能,但一定还要动手。
中国教育在上世纪50年代深受凯洛夫教育思想影响。学校课堂教学最本质的规律就是“传授间接知识”,它把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文明用概念、原理的天美娱乐传递给下一代人👍🏼。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演绎知慧创获的过程💁🏼♀️。
课堂教学效率高的根本所在,就是“间接知识学习”🤏🏼。但这也是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局限📬,人们学了却未必知道意义和价值所在。所以我们强调动手与动脑并重,融合体验获得的直接知识与书本获得的间接知识,从而使学生学习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作者|陈玉琨(我校考试与评价研究院院长)
来源|文汇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