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日报|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素质

    发布时间:2015-12-09浏览次数🫅🏼:3文章来源:天美娱乐

    中国教育学会 光明日报教育部教育沙龙

    时 间:2015年11月29日

    地 点🅰️👨🏽‍⚕️:厦门国际会议中心海峡会议厅

    主持人:袁振国(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天美教授

    嘉 宾:

    张绪培(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

    崔允漷(天美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

    朱晋丽(学大教育个性化研究院副院长)

    陈文强(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校长🫵🏿、书记)

    主持人语

      袁振国:在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如果直译,“核心素养”翻译成胜任力更能反映它的原意,对中国人来说更习惯。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对这个概念有一个相对的界定。

    我们今天探讨的是,如何定义核心素养?在课程改革中🦐,我们提出课程目标是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现在,又提核心素养体系🍾,它同这三个维度是怎样的关系🥌?在新一轮高中课程标准制订过程当中🐪,在未来的课程改革🎲、教材编写和教学变革当中,核心素养具有怎么样的地位🧉?

    “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有怎样的关系👱🏿‍♀️? 这是从知识、教书到育人走近了一步

      张绪培:在三维目标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这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

    崔允漷:21世纪的到来🏌🏼‍♀️,每一个国家、国际组织都在思考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就是希望在基础教育阶段把国家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系统地描述出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毕业形象,为进一步的课程设计提供方向或路径。现在基本上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确定为9个素养、23个基本要点🧗🏻‍♂️、70个关键表现🤸🏼‍♀️。接下来就是根据这样的框架🎤,进一步设计不同阶段的课程标准,老师、学校基于课程标准的来设计教学、命题、作业、考试😎。这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是怎样的关系🚣🏻‍♀️?简单地说👩🏼‍💼👐🏿,我们的传统是比较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来觉得“双基”不完整,提出三维目标。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用简单的比喻来说,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三维目标是2.0版,核心素养就是3.0版🕺🏻。最近,教育部组建了260多位专家,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就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编制课程标准,包括学业质量的标准,当然🧚🏻‍♂️,也包括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

    陈文强💂🏼‍♀️:素养是教化的结果💧,是自身努力、环境影响的结果🚒,由训练和实践而习得的思想、品性🚣🏽‍♂️、知识👩‍👩‍👧🧏🏽‍♀️、技巧和能力。其中,尤其能促进人生命成长、人生发展,可提升👱🏼‍♀️、可进阶的就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主要有以下四大方面🧑🏽‍💼:能判断会选择⏮,能理解会反思🚕,能包容会合作,能自律会自主👨🏿‍🏫👩🏽‍🍳。我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少,其中的两个主要问题是:一是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如何融合在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而形成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强大合力🧑🏻‍🍼;二是在落实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如何真正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并为学生走向社会、面对未来培育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我们关注的是🔇,毕业以后,作为一个公民🧑🏻‍🦼‍➡️,学过化学和没学过化学有什么差异?化学能留给他终身受用的东西是什么😏?

      张绪培:我们现在研究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要通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一个人的素质是经过一门一门学科的教学去实现的,而不是简单地增加一些“蹦蹦跳跳”的内容🚓。因此🏕,素质教育反映在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反映在课程中👨🏿‍🏭、教学中👩🏽‍🦱、课堂中、活动中,反映在学校的显性和隐性的文化中。有人说👨🏻‍💻,什么是素质?当你把在学校学的知识都忘掉的时候👐🏼,剩下的就是素质。今天孩子在课堂里学化学,不是让他成为化学家,因为这毕竟是极个别人的事🧔🤰🏽。我们关注的是,毕业以后🥥,作为一个公民☪️,学过化学和没学过化学有什么差异?化学能留给他终身受用的东西是什么?这就是核心素养。

    这次制定课程方案的时候,学科专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思考:这门学科在孩子身上能够产生哪些变化?对孩子的素养有哪些贡献?后来就简称为“学科核心素养”🧔🏿‍♀️。并且以此为纲,选择教育内容🚒,确定教学要求。教育目标一定要从追求分数转到育人为本🧑🏽‍🚒,转到立德树人🔞。现在👩🏽‍🎓,我们大量的教育研究只是怎么提高分数,为了提高分数🤙,给孩子做大量的题目,报很多学习班🧙🏿‍♀️,为了追求高分可以牺牲孩子的健康🆑、性向和志向🧑🏻‍🤝‍🧑🏻,更罔顾孩子的素养形成ℹ️。这种局面必须改变。

      陈文强:关于核心素养的培育,我校的主要做法有:一是调整课程结构🧖🧍🏻。我校在认真总结近百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办学经验,在2006年提出了“尊重生命、崇尚人文、热爱科学🚉、追求卓越🤵🏿‍♀️,把学校建设成为师生生命成长🧏🏽‍♂️🚵🏼、人生发展的幸福家园”的办学理念,基于此理念🧑🏽‍🚒,启动了系列工作,其中之一就是校本课程建设🧙🏼,并着手梳理,把众多校本课程整合为💂🏻‍♀️🤏🏽:品德与价值观、生命与健康、语言与文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探究🎥、信息与技术、艺术与审美七大领域👨‍🦰。

    二是丰富课程内容。2006年以来,学校持续建设绿色校园🛍️、书香校园、文化校园📍、智慧校园,并全面开发各领域的延伸型、发展型👩🏽‍🎤、研究型、创新型等课程,动、静🐩、雅👨🏼‍✈️、趣,这些素养型课程适应学生身心特点👨‍💻、爱好特长,提供学生多样选择的可能,进而满足学生差异性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学校团委、学生会开展体验类、探究类、实践类🧝🏻、服务类等社团活动🤛、社区服务,让学生从学习者向组织者、活动者、探究者🙆🏿‍♀️、实践者转变,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人生幸福感💦,促进知识、能力转化为素养,并促进素养的进阶👩🏿‍🦰、提升。

    三是推进学科融合⚪️。以学生的素养不断进阶提升为目标,打破学科界限👱🏻‍♀️、融通各学科知识,贯通价值观、思维力和创造力,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并借此激发学生志趣、引导学生制定生涯规划🐦‍⬛、形成自我修持、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终身学习能力与习惯,培养跨学科🚒、跨领域人才成长的核心素养。

      朱晋丽:如何将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我们更多的是在操作层面进行实践。我们有一套完善的个性化分析诊断系统,通过对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学习风格✡︎、学习方法和学科漏洞进行测评,形成综合性的诊断报告🕙,老师结合报告为学生制定一套完整的个性化学习成长方案🤑,然后根据方案分阶段进行个性化辅导。在有的放矢的前提下🙋‍♀️💇‍♀️,学生进步比较快😤,就会有比较好的成就感,当他有了成就感🖊,慢慢地就建立了信心🧘‍♀️。另一方面,我们也非常关注家庭教育,一个孩子的成绩好坏,不仅仅取决于学校老师,家庭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追求一个共同特征核心素养的时候💘,怎么样考虑到为不同的人提供素质教育?给孩子寻找适合的教育👩🏻‍🔬,给孩子更多的选择

    张绪培☝🏼:这次的高中课程方案修订有两个主题,其一♡⬇️,就是核心素养,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其二,就是如何实现共同基础上的差异发展,这也是我们这次年会的主题——为孩子寻找适合的教育。因此一个大的方向👩‍🍼🚈,就是如何把对全体学生都做要求的必修内容减下来,同时,把选修课的内容增加上去💹。也就是说,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孩子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给孩子更多选择的余地。

    在这个方案修订之前🏖👨🏻‍🦼‍➡️,有一个课题是专门研究高中是干什么的🧖🏻‍♀️。最后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高中是一个特殊的阶段🧛🏼‍♀️,有很多国家并不把高中纳入到基础教育,而把它作为一个特殊阶段。特殊在哪里呢?第一🏊🏻‍♀️,18岁,正好由少年向成人过渡,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第二👔,是开始分化逐步形成性向的阶段。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发现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够干什么🧍🏻,想干什么,让孩子找到自己的潜能在哪里?是什么🧕🏿?因此🩴,高中课程应具有更大的弹性。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努力🐕‍🦺,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弹性还显得比较小。

      崔允漷:我讲两个数字👩🏿‍💻,一个是我们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必修学分是116分,现在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必修学分是88分🥷🏿。其实高考3+3,也是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奠定的框架。后边这个3,在上海的高考方案中就有20种组合👂🏽,而原来只有文科、理科两种组合🦈。高中阶段最核心的或主要的矛盾就是共同和分化的矛盾👨🏻‍🦲🚣🏿‍♂️,这也是此次高中课程方案修订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到底什么是核心素养?世界各国可能用词不一样,如OECD用胜任力🧖🏿‍♀️,美国用21世纪技能,日本用能力等,但回答的问题是一样的🧑‍🦽‍➡️,都是在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让他顺利地在21世纪生存、生活与发展”的问题。我们在研究世界各国及相关国际组织关于核心素养的定义的基础上,明确界定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真实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这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解题能力,也不是指能做某一件生活小事,而是个体在未来面对不确定的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真实问题解决能力与必备品格,它是通过系统的学习而习得的,是关键的、共同的素养,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

    什么叫核心?核心是相对外围而言的,有两层意思🧑🏻‍🎤:一是关键,是指个体在21世纪生存、生活、工作🙍🏻、就业最关键的素养。二是共同,是指课程设计所面对的某一群体所需要的共同素养。“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都是一个整体,是育人目标、学科育人价值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具体体现🤭。但是🌶,当我们设计课程的时候,需要将上述的育人目标进行分解,需要具体化🫅🏼,尽管这一过程会失去一些教育功能🦻🏻,但为了课程的设计👆🏻、教学与评价🦶🏼,这种功能的丧失是不得已的事情,是课程设计、教学与评价必须付出的代价🧝‍♂️。否则,“双基”、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就没有落实或培养的路径或层次,就会成为口号。

    将课程目标定位在核心素养上,教师◾️、校长👰🏻‍♂️、课程设计人员面临最大的挑战在哪里?第一,需要我们的关注发生转向,即如何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到素养的养成?如何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到关注学生学会什么👳🏽‍♀️🧜🏽?第二,需要我们的课程观发生转变👨🏼‍🦱,重新认识课程的经典问题🏋🏽。19世纪◾️,课程的经典问题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20世纪,课程的经典问题是“谁的知识最有价值”🌡;21世纪🚴🏻‍♂️🧑🏽‍🔬,经典问题成为“什么知识最有力量”。随着课程经典问题的转向,我们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让知识成为素养🪓,让知识变成智慧🚣,也就是说,只有能成为素养或智慧的知识才有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核心素养,讨论如何编制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老师如何开展基于素养的教学,校长如何提升自己的课程领导力,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朱晋丽:民办机构是公办体系的重要补充,作为民办机构,我们的课程体系设置更为具体👨。在个性化的辅导过程中🐝,让不同的孩子有更多的选择,我们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学习课程系统,包括学科课程、助力成绩课程、护航成长课程📗、致力成才课程等🦹🏻;针对教师也有一套系统的师资培训体系🐍,因为要落实核心素养🫴🏻,首先是落实教师问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了,对核心素养认识清晰了,才能更好去实施课程,更好地开展个性化教学🎈,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期盼着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陈文强🧑‍🎤👨🏿‍🌾:学校要求并积极引导教师既当好经师,又当好人师。在教学中渗透教育,做到教书与育人两不误,既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的基础,又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素养不断进阶、提升。学校强调教师要变教学视角为教育视角,突破传统的知识视野、课堂视野📞,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田🪿,给学生适合的教育。

    沙龙小结

      袁振国:和几位嘉宾深入地讨论👨🏻‍🏫,我有三点认识:第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并不是今天开始的,进入信息化以后这种要求越来越重要,每一次教育改革都在探索怎么给孩子们最好的教育🙅🏻‍♂️。什么是核心素养?其实🔣,不必执著于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明确标准的答案,对核心素养理解是一个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事实上👩‍👩‍👦‍👦,现在教育课程标准中做了大量的努力🧑🏿‍🦳,新的课程标准一定会得到新发展👨🏼‍🦲。第二▶️,核心素养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教学的变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能够把知识加以综合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知识化能力的关系上,实现从把知识作为手段到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转变。第三,教育工作是一个不断收缩拓展、收缩拓展的过程,从广义社会教学到学校教育👉🏿,现在又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着力点在“育人”🛹。非常感谢四位专家带来的智慧!

    阅读原文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吴潇岚

     

    天美娱乐专业提供↖️:天美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天美娱乐欢迎您。 天美娱乐官网xml地图
    天美娱乐 天美娱乐 天美娱乐 天美娱乐 天美娱乐 天美娱乐 天美娱乐 天美娱乐 天美娱乐 天美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