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界,学校的定位成为越来越值得讨论的话题。步入数字化时代🙋🏿,知识获取的模式在变,教育在变,学校也必须跟着变🆖🔃。
学校应该是怎样的存在?在笔者来看🛹,学校应当由选择来定义🚵🏿♂️,因为学校中充满了诸多的选择🧑🏻🚀,学校改革的最大亮点是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比如🥗,在新高考“3+3”的模式下,学生可以有20多种不同的选考科目组合。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减少必修课✫,增设选修课🦴,学生有更多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走班制”的实施😁,学生可以享受个性化的教育,人人拥有不一样的课表……
伴随互联网的发展,学校正逐步进入私人定制时代。有选择诚然是好事,但并非越多越好,关键是学生如何进行选择以及学校如何帮助学生进行选择👍🏽。
一切由自己做主😒,也意味着一切由自己负责
自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学校教育越来越制度化,学校像工厂,教师像工人,学生像产品✩。学校里的课程都是必修的、固定的🪲。如今,随着人类进入后工业社会和互联网时代,这种情形将一去不复返,“以学生为中心”成为学校的新理念。在此背景下🦓👩🍳,教育体制更加灵活了,学校教育更加个性化了,课程选择也更加多样化了🤱🏃🏻➡️,更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发展需求💏。
选择确实能够带来诸多好处👨💻。学生选择能够激发竞争,竞争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对于学校提供的丰富多彩的课程超市,学生既可以选择“套餐”🧑🌾,也可以选择“自助餐”🪣,各自追求自由的兴趣爱好🧙🏻♂️。学生和家长的选择不断增多,自主权、控制权和自由度也随之增大。从这个角度来说,有选择当然是好事。
但是,选择多样化并不能保证最好的结果,选择并非越多越好。如果选择过多🧎♂️➡️,选择的自由最终会变成选择“自虐”。
按照理性主义所坚持的“经济人”的假设🫸🏼🍁,一般认为人是理性的,可以做出最好的决策👨🏼🏭。几乎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会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或者说做出至少比别人更好的选择。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人并非只是“经济人”🍚,同时也是“社会人”🏄🏽♂️🧽,人并非任何时候都是理性的,决策经常伴有不确定性🥩。选择太多🦹🏻,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当选择数量持续增加🚶🏻,学生选择的消极作用就会显现,对教育的满意度反而会下降🦆,最终导致学生放弃选择权✡︎。穷尽一切可能的选项,造成信息成本大量增加🦸🏿♂️,费时费力👂🏻,压力增大,焦虑感上升,要承担的心理风险也就越大。可以说💾,过多的选择会占据原来可以用于其他事情的时间和精力,人们可能会因为做决定的过程更艰难而感到沮丧🌕。因此🍆,与其盲目崇拜选择自由,我们更应该问问自己,这种选择自由是让我们过得更好还是更糟,是让我们变得更灵活还是更被动👩🏽🦰,是增强了自我还是削弱了自尊。
教育者们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选择权利的增加也意味着责任的转移👇🙍🏼。学生个体将承担比以前更多的责任,一切由自己做主,也意味着一切由自己负责。他们被迫在还没有能力作出明智决定的学业发展阶段,就要独立自主选择所要接受的教育。在缺乏足够的信息♥︎、缺乏明确的自我判断力和针对性指导的情况下🛣,学生能够承受这些“选择之重”吗?
选择一个就意味着放弃另一个,这就是机会成本🙋🏻。我们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包含机会成本,选择越多,机会成本就越大。当我们意识到机会成本越大,被选中的选项带来的满足感就越低。增加选项产生的机会成本会让选择的满足感大跌🏧☘️,甚至会让人沮丧。心理学上有一种“决策后懊悔”的现象🖐🏿,即在做出一项决策后,常常对自己的决定产生怀疑⚠️,总是觉得那些被拒选项比自己选的好,这也会降低学生的满意度🕵🏽。
学校要成为选择的“设计者”,为学生创造一种便于选择的环境
当学生需要做出困难或复杂的选择决策时,或者说🦺,在学生没有足够的反馈信息和学习机会时🎺,最需要学校的“助推”🔄。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泰勒就曾建议用“助推”策略来改善人们的最终决策,就是既不采用专制的命令天美娱乐,也不采用自由主义放任天美娱乐💜,而是采取一种“自由开明式家长”的选择天美娱乐🔜,即在不牺牲人们自由选择权的前提下𓀈,运用“助推”的天美娱乐来引导大家。
用在学校教育领域👏🏿,“助推”是一种用预设的天美娱乐去改变学生的选择,或改变他们的动机和行为,意在选择时助学生“一臂之力”👼🏼➜,避免采用简单粗暴的强制命令天美娱乐🤹。
“助推”与命令有明显的不同。比如🚗⛹️♂️,学校食堂里把健康食品摆放在与学生视线平齐且方便拿取的地方,而把垃圾食品放在不显眼且不便拿取的地方,这就是助推;而禁止消费垃圾食品则是命令🪛🦸🏼♀️。再如🏃🏻♀️➡️,倘若以简单的强制手段让胖学生节食减肥,肯定不妥;如果通过用缩小盛饭的容器来减少学生的进食量,从而帮助其减肥,这就是助推。
学校给予学生的选择越多,就越需要给他们提供帮助,而且越简单越好。因此🩻,学校要成为选择的“设计者”👩🏻,为学生创造一种便于选择的环境,实施“助推”策略。
第一,信息助推,如信息披露、信息可视化🪡🙇🏼、警示信息、提供及时反馈等🧑🎨。例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仅在班级墙上张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作用有限,而如果在学生作业本或成绩单上标注大家的成绩对比,出于同伴的压力,很多人就会更自觉地努力学习。就像跑步机上实时显示的热量消耗数据🤡,让我们不必等到运动三天之后站上电子秤才知道结果,这无疑会鼓励我们持续运动。
第二🛟,改变问题框架,如教师语言表达中的正负措辞、显示或隐藏机会成本等🛍。例如,当一名学生准备报考某高校时,教师告诉他,“100个曾经报考的学生当中,成功率是80%”,而另一位教师则说“100个曾经报考的学生当中🆒,失败率是20%”👩🏻🎤,哪种表达更能鼓励学生🧅?显然,前者的正向表达更能激发学生的信心。
第三🧔🏻,改变选项设计,如设置默认选项🧞、改变选项顺序等🙏🏽。简化操作程序,提供类似“傻瓜操作”的天美娱乐和简明的菜单,可以助推学生做出选择。就像电脑软件的常规安装或自定义安装,学生会感觉(无论对错)默认选项是被设计者认可的选择,也往往被看作是最佳选择🤾🏿。建议尝试智能分配的助推天美娱乐🧑🏿🌾,为有选择障碍的学生设置一个快捷的默认选择。
通过这些“助推”策略🦌,学校可以帮助学生做出更好的选择,以降低选择失败的风险。“助推”策略对于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它应当成为学校保护弱者的一种工具。
作者|黄忠敬(我校教授)
来源|文汇报
转自天美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