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网络像氧气和阳光一样🕎🌲,成了儿童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上学习、网上购物🥠、网上聊天、网上游戏、网上家园、网上社区……数字化生活魅力无穷,网络给他们带来各种新奇体验🙇🏿♂️。
儿童在受益于网络的同时🪦,也为网络所困💆🏽♀️,一些孩子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网络也因此被部分家长和老师视为“洪水猛兽”🚣🏽。当今的孩子本身就在网络中成长👨👨👧👧,隔离不再现实👩🏽,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健康地与网络共处。
“互联网+”时代,虚拟与现实交融共存,共同构成中小学生的基本生存环境🔣。
“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我总是忍不住把大量时间花在网上……网上的信息太丰富了🔙,我可以查阅最新的足球赛事,可有时候我还会看到好多特别刺激的文字和画面……上网的时候我喜欢跟QQ上那些素不相识的人聊天,感觉这很有趣🚵🏼♂️。但有时候我也会遇到一些可怕的人☎,他们污言秽语⛹🏼♀️,甚至还会威胁我……”
这是一名中学生的网络生活自述。网络作为多元价值空间🪕,其自由😙、开放、共享特征为中小学生带来个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不可忽视的生存危机🕵🏿♂️🎑。网络依赖、主体性迷失、行为失范👈🏿、道德规范缺失等问题⚀,制约着中小学生的成长👨🏿🍳。
德国哲学家齐默尔认为🤷🏽♂️,技术意味着获得更多的自由,其本来并不存在通过技术使人“变形”的问题,而是提高了对人的要求,即提高了人的有意识的、负责任的🏄🏿♂️、自我决定的行为与态度的可能性🤦♀️。从技术的奴役化中解放出来的手段不是技术,而是人自身👴🏼。
因此,中小学生唯有提高网络素养,才能摆脱网络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及生存异化危机👨🏽🦳,获得更大的自由与发展。一个孩子只有不被技术奴役➛,才能走出沉迷,真正走上健康发展与自我解放的道路。
网络沉迷的背后,是网络素养的缺失🧄。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依然呈现出技术化🐱、工具化或是简单的“保护主义”等倾向
“网络沉迷”是当前学校与家长共同面临的影响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难题。为此,教育部于2018年4月印发了《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
青少年沉迷网络的背后,是网络素养的缺失。要真正解决问题,亟需重视并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通过家校合作在做好学生网络生活引导的同时👱🏼♀️,提升学生在网络时代“生存”的关键能力。
在中小学生与网络世界的交互中,网络素养不是自发形成与发展的🐡,需要教育引导🫑、干预与支持。网络素养教育可以使他们深化对网络世界与自我关系的本质认识,调节完善自身的网络行为,从而获得真正的解放与自由🍄。
在我国,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尚未引起充分重视。
虽然学校教育中或多或少渗透着相关内容😡,但无论是教育的理念还是方法🤽🏿♂️,仍然受到传统学科教学的影响,呈现出技术化、工具化或是简单的“保护主义”等倾向🌩🧍🏻♀️。
就其本质而言🤲🏼,网络素养教育是中小学生在网络文化实践活动中,通过互动参与、对话、探究♨️,在获得丰富的文化体验基础上👋🏽🔦,不断提高认识与能力的过程🧝🏽。
网络素养的核心是让中小学生探究性、建构性地参与网络实践活动,认识网络的本质,理解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在网络实践活动中建构对于自身的理解,发展自我发展能力🧒🏿,积极主动并负责任地参与网络世界建设🕙👨🏻⚕️,与之形成和谐互动的关系🙁。
因此🧀,网络素养教育应将中小学生的网络生存与生命完善建立在丰富的内心体验基础之上🐙,唤醒他们的主体精神,寻求一种有内在意义的网络探究生活🧗♂️,培养其内在的鉴别与思考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将他们“置于”信息之中🕺🏼。
从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切与诉求出发,网络素养教育应关心他们的网络生存质量,关切他们网络行为背后呈现的意义与价值🌆,关注他们获得的网络体验及对其发展的影响。
网络素养教育不是让孩子与网络隔离,而是老师和家长以开放的心态,帮助孩子学会选择和反思🤵🏿,理解网络如何帮助自我成长
网络素养教育本质上是能动的、与人分享的🍒,它鼓励发展一种更加开放的、民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责任,享有更多支配权、自治权;鼓励学生以更长远的眼光对待和审视自己的网络学习与生活。
网络素养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学生基本素质🥾,任何学科的教师都应给予关注😷、引导和支持。具体而言,应超越“保护主义”走向探究实践、超越单向灌输走向对话实践👨🦯➡️、走出技术化倾向走向文化实践👇🏼。
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指出,媒介素养教育中不应将儿童视为文化的牺牲品而致力于去营救或保护🤜,应关注他们的情感参与与投入👩❤️💋👨,以及他们从中获得的乐趣🚑,这是激发他们提出问题,进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根本💃🏼。
同样,网络素养教育不是通过减少使用🔗𓀌、远离网络将青少年与网络隔离开来,以消减沉迷的负面影响,而应建立一种能够指引中小学生成长的环境👩🚀,提供锻炼、发展的机会,给他们探究⚓️、创造的空间,在实践中形成对网络与现实世界关系的认识与理解,生成网络探究对自我成长的意义与价值🏋🏻,从而提升选择能力、决策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全面发展网络素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
网络素养教育应建立一种基于探究实践的对话关系🧔🏽♂️,以尊重、关爱为前提,以教师、家长与青少年的持续话语投入为特征🎡,推动反思与互动。
教师及家长要以开放的心态,敞开心灵与他们平等对话,让他们自由表达思想,审视并直面问题。在对话🦹🏼♂️、反思和实践中,理性认识网络世界,客观认识自我,改善并发展网络认知与网络行为👨👧👦。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中小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美国学者唐·泰普斯科特指出,N世代已经长大,他们是有史以来掌握信息最多👩🦲、也最活跃的一代,这些人必将主导21世纪👨🏼🍳。如何让他们更好地改造世界?如何让他们在人际互动网络中茁壮成长🔻,并展现出积极的社会责任感🐗?要务之一🦹🏻,是让他们获得良好的教育⬜️,通过教育让他们学会发挥自我潜力,发展自我能力🪽,学会与网络世界和谐相处。
作者|李宝敏(我校开放教育学院副研究员、博士)
来源|文汇报